首页 新闻聚焦 【南京日报】全国两会|刘云:推动建设器官芯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南京日报】全国两会|刘云:推动建设器官芯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发布时间: 2024/03/07 文章来源:南京日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等
全国政协委员刘云来自医疗一线,作为农工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她始终认为医疗卫生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既要“顶天”,也要“立地”。一方面应着眼于“国之重器”,加强科技创新,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同时也需落脚于“惠民便民”,通过科技的引领和推动,不断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

在2024年全国政协大会上,刘云的提案仍然关注医卫领域发展的“顶天”和“立地”,重点围绕两个领域展开:一是瞄准医学科技前沿高峰,建设人体器官芯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另一个方面着眼提升基本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主动健康能力,扶持儿童康复行业发展,构建健康发展新格局。



作为长期关注前沿生物医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工作者,刘云很早就关注到了器官芯片这一新兴技术。 她与国内首批开展人体器官芯片研究的团队,即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顾忠泽教授团队合作,强强联合开展人体器官芯片研究。

她认为器官芯片是生物医药领域的共性技术,培育人体器官芯片产业应该成为现实需要。“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人民医院是我国较早开展器官芯片研究的单位,此外还有一批高水平的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业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及应用,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但与国际相关领域领先技术相比,仍存在差距。”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具体而言,刘云建议,加快人体器官芯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研究资源和力量,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产学研联动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构建包括生产设备、智能计算等基础设施平台,储备一批包括院士、长江、杰青、优青等优秀人才队伍,提高研发水平。进一步推动“校地”协同,打造创新产业生态,让“千亿级”产业平台助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此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保障,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人体器官芯片


人体器官芯片是应用原代细胞或IPSC细胞在体外构建的人源化微生理系统,现已广泛应用于药物评估、精准医疗、疾病研究、航天医学等领域。该技术2015年被Nature杂志称为未来可替代动物试验的革命性技术 ,2016年被达沃斯论坛评为“世界十大新兴技术”。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进人体器官芯片的研发和应用,随着2022年美国《FDA 2.0现代化法案》的颁布,人体器官芯片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热点。

东南大学、江苏省人民医院团队联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发的血管芯片在中国空间站完成了国际上首个血管芯片的空间在轨实验,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有能力完成器官芯片空间实验的国家。东南大学、江苏省人民医院团队还联合华为、恒瑞医药等企业研发出我国首个使用心脏器官芯片数据获批 IND 的新药,发布了全球首个人体器官芯片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了药物筛选流程,在药物开发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来源:南京日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等


返回列表